360截图20121001075925339    我看过李琛的一部纪录片作品,其他还只是见目录不见映画,实在是囿于中日两国的局限,尤其是在当今,文化的流通似乎进入冰点。
  我看到的这一步作品中文名字叫《松四爷的奥运年》,作品大概完成于2008年(见下面所附视频在线)。
  松四爷是经典的北京胡同串子形象,他不和混混们混同,他仍然是依靠自我劳动谋生,并且非常努力。只不同的是地域人文造就了他的另类,包括举止言行,着衣打扮。这在作品将结束时,松四爷在东奔西突地打拼,最终撞了南墙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车子停靠在鼓楼下的胡同口上,车上装载了那个体现八旗弟子全套风貌的鸟笼、彩旗儿、铜铃儿和织锦缎面座椅。他的人则是着卷白边袖口的黑色大衫,颇有点尼泊尔色彩的毡呢礼帽。蹬老头布鞋,裹白袜,眼前架着永不“凋零”的墨镜。松四爷却似有说不尽的苦衷在那眼底,那颜面堪称绝佳表演。我因此不理解李琛的这段镜头是着意要求的呢还是松四爷的天分使然。不管怎样,它都非常成功!
  我把《松四爷的奥运年》视作一部小史诗去看的,至今已经看过三遍,我还得再看。如果你不了解中国在五十年代发生过的农民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三面红旗总路线等等给中国人带来的翻肠倒肚的“变革”的话,那就看看李琛的作品《松四爷的奥运年》。我相信,即时当年有赵树理、柳青等等那样试图记录那个时代的作家做过的不懈努力,但他们仍然被阻挡在了所谓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桎梏之下。社会主义是产生不了真正文艺的,这是它们先天命中所定,无法更改,因为他们的所为就只是为小集团的利益驱使,没有人类大同的伟大和开阔,没有对普世价值的崇仰和哪怕基本的尊重。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奥运前),发生在松四爷身边的事情被浓缩在106分钟之内,其充分展示的却是波澜壮阔乃至公民个自的酸甜苦辣。在每每发生所谓奥运前的整顿时,我都会在那个被整顿之外看到孤影而立的松四爷的身影,我为这个身影所包容,所体现的中国公民当今之境遇的写照而一次次动容。
  真的很佩服导演李琛的构思和深度把握。
  李琛现今定居东京,是早年进入日本国的中国人。他能够对北京生活拿捏到如此生动和具分寸,这与他本人就是位典型的北京人不无关系。其他则在他的自身艺术造诣了。
  2011年,李琛以日本放送协会NHK的名义拍摄的反映我,以及宋石男等人的网络生活纪录片《中国博客攻防战》在国内引起一定反响。我为参与了李琛的作品而感荣幸。
  最近我即将完成并推出的160分钟长纪录片《南小街》,部分摄像工作是李琛的亲自操刀。因此在该片即将付梓之时,写以上短文以示对我们一场合作的纪念。

视频若看不到请移步大陆观看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22916609.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北京奥运会 纪录片 百姓
    全站熱搜

    北京老虎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